丽江的大研古城非常美,那种美,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
然而,到了大研古城,如果没有去木府的话,你领略到的这种美,不过也是流于形式而已。
木府,是丽江木氏土司的衙门;土司,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
木府在大研古城西南隅的狮子山下,它的周边,是最热闹、最活跃的地方,让人觉得这个木府仿佛就是古城的心脏一样。
走近木府,一眼就能看见大门口耸立着的高大的石牌坊。
这个牌坊,和木府的第十九代土司木增老爷有关。
在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对外用兵,木增土司用马帮驮着一万两金银,万里迢迢到京城进贡。
那时的云南,有260多家土司,进贡的却只有木增一个。
明神宗朱翊(读作yì )钧大受感动,钦赐"忠义"二字,并下圣旨建这“忠义”石牌坊。
匾额上镌刻着的“忠义”二字,自然是明神宗钦赐的。而两侧的楹联“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则隐含着木氏这个身处边陲之地的家族与皇家汩汩相通的关系:皇帝的诏书一来,就好像离太阳更近了,感到十分温暖;如果好久没接到朝廷的文书,那么,就觉得天上的白云都懒散了。
这副对联来自木氏十二世、丽江第六代土知府木泰土司所作诗歌《两关使节》。
全诗是这样的:
郡治南山设两关,两关并扼两山间。
霓旌风送难留阻,驿骑星驰易往还。
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
折梅寄赠皇华使,愿上封章慰百蛮。
大概意思是:每当接到朝廷诏书时,犹如红日照临,感到通身温暖,顿然生发出要为国家的统一、边地的安宁尽一份绵薄之力的忠贞之情。
木泰的这首格律诗,还是是纳西人用汉文字写的第一首格律诗。
据说皇帝原本是要将牌坊建在昆明市,但木增一听到“昆明”这两个字就紧张起来:云南的少数民族那么多,要是这么一张扬,那还能有个好?
于是,木增百般恳求皇帝,才将牌坊立在了木增的家乡丽江。
当时,建这个牌坊,足足用了五年时间。
眼前的这座石牌坊,结构宏伟、雕刻精湛,排场又不失典雅。建造这座牌坊所用的汉白玉,全是从下虎跳金沙江边开采来的。
当年木增不想张扬行事,而现在,几乎所有的云南人都知道了这个牌坊。人们还编了个顺口溜来称赞它说:“大理三塔寺,丽江石牌坊”。
虽说这座石牌坊也相当恢宏,但它也是后来重建的。当初的那一座,已经在"文化革命"期间被毁掉了。
穿过石牌坊,就是流光溢彩的木府大门了。
进入门内,眼前是一个大广场,广场两边有对称的钟鼓楼。
这里是阅兵场,两边的钟鼓,是当年土司演练将士的时候为士兵呐喊、助威使用的。
广场正前方耸立着一座大殿,上书“议事厅”。
在大殿的屋檐下方,挂了三块儿金匾,上面用不同的字体镌刻着同样的四个大字——“诚心报国”。
这三块辉煌的金匾,看起来不算太大,来头却着实不小:中间那一块上面的四个字,是明太祖朱元璋在1383年的时候赐给纳西族第七代土司阿甲阿得的。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人滇,首领阿甲阿得率众归附明朝廷,太祖非常高兴,赐了这四个字。
朱元璋不仅赐了字,还赐给阿甲阿得家族一个姓——“木”。
原来,丽江的这家木氏家族本无姓,他们实行父子连名制。
朱元璋很是慷慨大方,他把自己的姓氏的一部分奉献了出来:他把"朱"字去掉了一撇和一横后,赐予了丽江这家对他忠心耿耿的吐司家族。
皇帝赐“木”姓于阿甲阿得家族,主要还是希望他家能成为朝廷的脊梁,好好为国家把守边关。
而阿甲阿得土司呢,他也效仿皇帝,也赐给当地老百姓一个姓——“和”。
他在木上加了一撇,代表遮阳避雨的草帽;旁边加一个口,代表干活时用的箩筐。
这“和”字取得实在是太巧妙了:木家的土司,不仅希望老百姓能多干活儿,还要干得快乐,能和土司家族和睦相处,官民之间和和美美。
对于“木”、“和”二姓氏,明代徐霞客是这么说的:“其家和姓,盖丽江土著。官姓为木,民姓为和,更无别姓者。官姓木,初俱姓麦,自汉至国初,太祖乃易为木。民姓和,无他姓者”。
因此,如果你遇到姓“木”或姓“和”的,毫无疑问,那他(她)就是地地道道的纳西族了。
“议事厅”屋檐下左边金匾上的“诚心报国”四个字,是明成祖朱棣在1406年的时候赐给第八代土司木初。
木初是木得的长子。在未袭爵之前,他就战功赫赫,对此平定内乱,还曾击退吐蕃酋长卜劫的入侵。
1390年,木得逝世。次年,木初被明廷册封为丽江土司。
木初是个识时务之人,他亲自前往南京谢恩,得到明太祖的赏识。
这位木初土司倒也没有辜负朝廷的殷切期望,他平定战乱、收复城池、战退西蕃,功绩多得数不过来。
1412年,木初获明成祖所赐“诚心报国”,只不过是,这四个字是写在一个金色带子上的。
檐下最右边匾上的四个字,是公元1561年时赐给第十五代土司木高的。
木高也是一个勇猛的人,木家的“乔木世家”称号,就是他得来的。
那还是在1559年,一个名叫孤蒲的强盗率领土匪包围了中甸的高胜村,木高遣长子木东率兵解围,大破之。木高因此于1561年被授予正三品亚中大夫之职,皇帝还赐予木家“乔木世家”四字牌坊。
木高最大的功劳,还是嘉靖年间两次征服吐蕃叛乱。得胜后,他金沙江边的石鼓上刻字留文,庆祝凯旋。
木高不单单打仗打得好,书读得也好,是被后世称为“木氏六公”中的一个。
在长长的178年间,木家有三位土司得到明朝三位皇帝亲赐的“诚信报国”,这给木家带来的荣耀不言而喻,也充分显示出了丽江木氏家族与朝廷非同寻常的关系。
那么,纳西族的木氏家族为什么会受到朝廷如此这般的器重呢?
这和纳西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
丽江处于滇川藏的交界处,它的北面是藏区,南面是大理,丽江成为当时大理通往南诏的必经之道。
当时的朝廷,正是看中了丽江这个区域,让金沙江边的木氏土司去镇守这个地方。那时候的木家,实际上就是朝廷的北大门。
当然,木家也很争气,他家把忠君爱国贯穿于始终,他家的子孙为明朝皇帝屡立战功。
如此,朝廷给土司的嘉奖接踵而至,如加官进爵、如“诚心报国”之匾,如“忠义木府”之牌坊……
木氏家族,果然像一颗繁盛茂密的、高大的乔木,挺立于滇西北。
眼前的这座“议事大殿”,是木府院落里六座大殿中级别最高的,是仿照故宫的太和殿而造的。
殿内的正中央,放置有一把铺着虎皮的座椅。
这张非常珍稀的华南虎的虎皮,是木氏的后人捐献的。
木氏土司把这张虎皮铺在自己的宝座上,可不是炫富的,而是有它特别的寓意。它暗示着木氏土司不过是一方诸侯,并无称帝之心、称王之意。
在殿内仰头而望,发现头顶上有三个非常漂亮的藻井,正中间刻的是一条活灵活现的中国龙。
这条龙,跟皇宫的龙是不同的:皇宫的龙有五条爪子,金龙腾云驾雾;而木府的龙,仅仅只是一条四爪的食水龙,它只消大嘴一张,就能吐出大水来。
纳西族的土司把龙刻于此上,也有自己的用意:金木水火土,火克木,而水又克火。
在大殿两边,有两个偏殿(或者叫配殿),这是文武大臣上朝和下朝时的休息场所。
从“议事大殿”后门出去,又是一个院落。里面有座三层楼,叫“万卷楼”。
这座楼是土司家族用来读书、藏书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 。
为了忠君爱国,必须要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以促进当地的发展。
纳西土司家族不仅要自己学习汉文化,还得教化地方的老百姓读书。
在木府附近有个牌坊,上面雕刻着四个大字——“天雨流芳”。纳西话“天雨”的音译,用汉语翻译出来就是“读书去吧”,这四个字,也是土司教化人们努力学习的一种方式。
纳西土司积极吸收中原文化,促进了汉纳文化的融合,明朝时期丽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空前繁荣,成为一个文明社会的民族。
在一个玻璃柜里,展示着一本经书,这部《大藏经》非常珍贵,是十九代土司木增邀请西藏的六世达赖喇嘛活佛花了十五年时间在木府内完成的。
后来,木增将此经书赠送给西藏大昭寺作为镇寺之宝。
现在的这一本,不过是五本经书中的一小部分。
小小的几本书,却成了藏纳文化交流史上的丰碑,是民族团结友谊的象征。
在这个院子里,有三棵古树,在木府中的名树古木和奇花异草中,它们算是比较古老的。
前面没有树皮的两棵叫紫薇,俗称“痒痒树”。只要轻轻地挠一挠它,树干就会抖动起来。但木府中的这两棵树实在是太老了,有四百多岁,大概有点老年痴呆了,并不似小树那么敏感。
后面叶子宽大的这一棵叫山玉兰,有三百多岁了。山玉兰也叫夜荷花,是云南的八大名花之一。以前,一般人家里通常是不栽种的,只有贵族人家或寺庙内才会栽植。
中轴线上的第三座大殿是护法殿,是木家处理家庭纠纷的地方。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里人犯了错,在这里处置是常有的事。
木家能绵延滇西北几百年,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效忠朝廷,得到了朝廷的扶持。这种忠君爱国的情怀,主要来源于木家的家教。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要想治国、平天下,先得修身、齐家。木家正是看到了家庭教育的这种重要性,制定了家规家训来教育子女。
木家的家规家训的核心思想是“修身篇”,其中的核心思想是“四勿五至”:“四勿”是说“内不可耽于酒色,外不可荒于犬马”、“勿亵尔神”、“勿怠尔心”;“五至”是指“忠君至恳”、“爱民至专”、“孝亲至勤”、“祀神至诚”、“训子至要”。
木家将此家规家训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使得家族这棵乔木永盛不枯。
木氏家族自古都是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而著称。他们还把有成就的土司的画像供奉在祠堂内来教育后代子孙:要以先祖为榜样,做到为臣尽忠,为子尽孝。
在这个护法大殿里,就供奉着木家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六位土司。
我们来到中轴线北侧的一个幽静的地方,这是木氏的家院。
“为臣尽忠,为子尽孝”,这就是木氏这个家族的主题,这个主题让他们得到了朝廷的信任,延续了22代470年,也让纳西族人远离了战火470年。
院子呈一进三院格局,第一个院子是长子院,第二个院子是长女院,第三个院子是老爷和夫人居住的。
这种小院子在纳西族人家中比较多见,叫四合五庭进,体现了纳西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一院门口的一棵古树,看起来很老,却也顽强地活着。
这棵树,就是当地人口中的“观音柳”,观音菩萨手中洒圣水用的枝条就是从这种树上取的。
其实,它的学名叫“柽柳”,新疆一带人又称之为“红柳”。
木府内的这棵柽柳,已经有六百多岁了,它见证了木家的历史兴衰和风云变幻。
1996年丽江发生七级地震之前,这棵树已经枯死了,奇怪的是地震以后,在它旁边竟然发出来新的枝丫,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枯木逢春啊!
就像这棵古树一样,地震后的纳西人自强不息、披星戴月、奋勇争先,胼手砥足地重建家园,实现了经济发展、文化兴盛的景致,使丽江一跃成为世界的丽江,这,应该是最有意义的“枯木逢春”吧!
第二个院子里长女住的房间格局还要精致些。
在木氏家族中,女子的作用不可小觑。
纳西土司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取政治联姻。
做为和平的使者,木家有四十多个小姐远嫁他乡。
木家结姻亲最多的是楚雄姚安的高氏土司府,两家土司的关系极其密切。现在,在楚雄武定景区门口,还有一对石狮子,这是纳西土司赠送给他的外甥女的,是土司联姻的见证者。
在小院一间房子里,搁置着一张大大的羊皮,羊皮上的图案很奇特:上面的两个大圆盘,代表着日和月,下面的七个小圆盘代表北斗七星,这就叫“披星戴月”,它代表着纳西妇女的勤劳、勇敢和辛勤付出。
这间屋子里,还展出了妇女的手工刺绣,图案有植物、花卉、酥油灯等,体现了纳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中有一行图案特别新颖,是狩猎栅栏和鹰的眼睛,代表的是纳西族的迁徙历程:告诉后代子孙不忘先祖、不忘初心,不忘来时之路。
猎鹰这种狩猎活动,一直就是纳西族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游牧民族的一个习俗。在木氏的发源地白沙古镇,就有一个猎鹰谷,此处的山林,是专供木氏土司狩猎的“皇家猎场”,后来逐渐演变为纳西族先民捕鹰、驯鹰、放鹰和鹰猎的地方。
第三个院子是老爷和夫人住的院子,正房是老爷房,厢房是夫人房。
纳西土司俩夫妻之间一般分房居住,因为那时纳西族的男人隔三差五就得出趟远门,去出征打仗、去赶马帮。
可以说,纳西族的男人的功绩和事业,就是在马背上打拼出来的。
于是,纳西的女人们就承担起了家里的所有事务,成为男人坚强的后盾。
夫妻俩为了避免影响各自的生活,就索性分房居。
在十九代土司木增老爷的房子里有两幅草书,两句话简要说明木增出生时的一种祥瑞之兆:木增出生时,天边出现了七彩祥云,有仙人架着龙在太空中行走,木府长出了灵芝兰草。
木增土司的一生,既神奇又坎坷。他文武双全,七岁会写诗,现在仍有五千多首诗流传于世。
九岁时,他失去了父亲。当时,他的父亲也不过29岁。
作为长子的他,不得不担负起家族的重任。
11岁那年,在他妈妈莫氏和一个老臣的拥护下做了土司。
不久,北边的吐蕃军队就打了过来,只有11岁的木增,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穿着父亲遗留下来的战袍,去带兵打仗。
他战胜而归,在军中竖立起了威望,坐稳了土司这把交椅。
明朝皇帝知道了他的战绩后特别高兴,因为明末的明王朝局势相当不稳定,朝廷已经自顾不暇,需要木增这只离吐蕃最近的手对吐蕃加以扼制。
得到明朝廷扶持的木增,也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历代先祖的责任就是守护边疆,稳固边疆,他也只能选择努力向外扩张。
对于这连年的战事,明朝充耳不闻,但木增的统辖领地却渐渐地越来越大,越来越广,北到四川的巴塘、理塘,西藏的昌都,西到中国和缅甸的交界处,南到丽江鹤庆、剑川一带,达到云南的六分之一,有人这样形容说,一只乌鸦飞七天七夜,也飞不完木增的领地。
那时的丽江非常富裕,——“古城老母猪,在民塘塘里滚一滚,浑身挂满金片片”。
自然,木增也是木府有史以来最富有的一个土司。他下辖区内的金银矿区,是他强大的经济支柱,使他可以不断地从事武力扩张。他也把木府建到了最大。
可以说,在木氏22代土司中,木增是政绩最高的,对朝廷的进贡也是最多的。
木增虽然最后官至三品,但由于处于明朝晚期,大明江山穷途末路、摇摇欲坠,木增本着一君不事二主遵旨,在36岁时选择了辞官归隐。
木增所书的草书“谈空客喜花含笑 说法僧闲鸟乱啼 ”,正是木增归隐后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感受。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倾尽一生追求的这种政治生涯与个人生活的平衡,木增却以一种淡泊之心达到了,而且还是泰然处之。
木增归隐期间,结交了一个好朋友,他就是徐霞客。
徐霞客,我在这里不知道该给他冠个什么头衔,因为他才华横溢,是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探险家……
公元1639年,徐霞客来到丽江,木增在他归隐之地芝山用纳西族的盛宴款待徐霞客。
徐霞客在丽江呆了半个月左右,与木增共同讨论诗文,结为诗书好友。
由于常年游历山水,徐霞客在返回大理鸡足山途中,患上了非常严重的腿疾,双腿甚至完全瘫痪,不能行走,而他的随行竟然背信弃义地将他身上的财物全部卷走,把他一个人留在了鸡足山。
木增土司闻信,立即派人将徐霞客送回老家。
回到老家后,徐霞客已经卧床不起,只能将自己的游稿和日记托人整理。
在病床上,徐霞客非常怀念远在彩云之南的木增。
相传,徐霞客在离世前,曾叮嘱他的家人,一定要将他的坟墓朝向西南,朝向丽江的方向。
半年后,徐霞客在江阴家中去世。
可以想象,如果当年没有木增对徐霞客的帮助,或许徐霞客早已客死他乡,我们也就没有办法读到《徐霞客游记》的后半部分了。两人之间的这段生死奇缘也是民族团结之典范,后世之楷模。
徐霞客去世后不久,明朝也逐渐走向衰落,并在公元1644年灭亡。
公元1646年,木增也与世长辞了。
纳西人说:木增骑着老虎升天,化成了玉龙雪山。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去看玉龙雪山,冥冥之中还能看见木增的身影。
玉龙雪山是不是木增化的,暂且不说;但木增是木氏土司中最为杰出的一位,毋庸置疑,他对丽江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从家院出来,要到对面的光碧楼去。
到光碧楼,要过一座叫“过街楼”的天桥。
原来,这木府是分前后两个大院的,天桥下一条叫光碧巷的道路,把中轴线上的忠义坊、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木家院、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等建筑一分为二,忠义坊、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木家院等在前院,而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等全在后院。
这条光碧巷,是南面的百姓去北面四方街赶集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通道。没有这条巷子,百姓只能绕道而行,很不方便。
于是,木府就因地制宜地修建了这条街道,在上面建了一座天桥过街楼,把前后院连了起来。
木氏土司就是这样,处处为百姓着想,纳西百姓因而也非常拥护和爱戴这些土司们,亲切地称他们为“木老爷”,而藏区的藏民们则统称木土司为“木爷”。
光碧楼是木府的藏书楼,里面不仅有很多珍贵书籍,还有很多木氏族人流传下来的书画文章。
看来,棍棒之下不仅能出大孝子,棍棒之下还能出大才子。
玉音楼是一座门楼,是用来宴请宾客的。
当木氏土司接待贵宾时,就会把这道门打开,把宾客从外面请到楼上接待。
接圣旨时,也会把门打开,把圣旨迎进来,供奉到一楼或二楼上。
为了不干扰办公区,这道门通往外面的一条古街中。
三清殿在木府的最高处。
这是一个道观,据说木增土司弃官从道时,在此观中修道。
大殿里供奉着神态庄严的三位尊神,他们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进这道观,也是有一定讲究的:中间的门不可以走,因为这道门是留给那些已经出了家的洞入空门者;倘若是俗人的话,就只能走两边的侧门。
站在三清殿外的平台上俯瞰,木府和一部分就在眼底了。
只见木府的六座大殿在中轴线上一字排开,一直延伸到狮子山是半山腰上来。
木府建筑物用的瓦片,是深灰闪亮的琉璃瓦,与旁边民居的瓦片明显是不一样的。
木府的坐向,也不是传统的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东。这是因为在五行中南边有火,而土司姓木,所以朝南是不吉利的。
而木朝东,就会从阳而旺,何况古人还有“紫气东来”之说。
另外,从政治因素考量,朱元璋最早定都南京,正好在丽江东面。坐西朝东,也有土司心向朝廷之意。
从山上可以看到,丽江古城是没有城墙的。
这是因为丽江四面环山,三面环江。
这江,就在木府对面的一座青山后,它从北边玉龙雪山的背后流到东边,然后又流到南边。
因此,丽江其实是处于一个江湾腹地中。
有这些天然屏障保护着古城,古城也就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乱。
再者,古城从前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镇,为了便于马帮体随时进出古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土司就选择了不筑城墙。
虽说今天恢复的建筑不过是当初的三分之一,但我们眼前的木府,却依然是那么气派恢宏,难怪人们说它五百年前就是当地的“紫禁城”,也难怪徐霞客见到木府时感慨说“官室之丽,拟于王者”。
有人说,木府“开门是诸侯,闭门是天子”;也有人说,木府“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
是啊,木府这座土司府,可不单单是藏版汉纳建筑的精华,它也是承载着纳西族的半部民族史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