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戏”就是最后一场最精彩的戏吗?真实的“压轴戏”可能与你以前所理解的可能有点不一样。
“压轴”一词,我们通常会用形容最后一个、也是最精彩的节目。事实上,这是人们对“压轴”一词真正含义的误解。
旧社会的戏班演出,一场戏往往要演五六个小时,尤其是大戏。第一出戏称开锣戏,亦称“帽儿戏”;往下依次第二、第三、第四出戏等叫“中轴戏”;倒数第二出戏叫“压轴戏”,也称“倒二”;最后一出戏则叫“大轴戏”或叫“轴子戏”。
可见,“压轴戏”应该是倒数第二出戏,那为什么会被人们误以为是最后一出戏呢?这可能跟下面的原因有关。
戏班在演出之前,要进行排戏,又称“打本子”,即把节目清单用毛笔写在一个两端是木轴的卷轴上,然后竖着挂起来,这样最后一个节目就在卷轴的最下面,也就是最接近木轴的地方。
而且“压轴戏”往往就是整场戏的最高潮、最精彩部分,很多人看完“压轴戏”之后就纷纷离场,不再看后面的“大轴戏”。
基于以上原因,人们逐渐习惯性地认为“压轴戏”就是最后一场最精彩的节目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补充说明一下,“轴”字在戏剧界统读“”去声(四声),不读阳平(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