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桃百科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古建知识普及)

100人浏览   2024-09-14 09:24:16

中国传统古建筑,作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建筑体系之一,其历史悠久、体系完整、成就辉煌。小到单体建筑、院落组合,大到建筑群布局、城市规划、古典园林营建等,均以传统文化为中心,以汉文化为主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衍变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展现了中国建筑独特的“天人合一”的构建思想。

中国传统古建筑

从基本特点来看,主要涉及平面布局、艺术造型、材料与结构、建筑装饰、城市规划及建筑制度六大方面。每一方面又有若干分支与特点,处处体现了古代根深蒂固的宗法礼制观念与约束。


01 平面布局


平面的群体组合,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特点。其由若干单体建筑组成院落,例如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等,中间围成的空地称之为“庭院”;如果多个院落组成建筑群,每一个院落称为“一进”。

四合院平面布局


民间祠堂陈家祠的平面布局“三轴三进九堂两厢杪”

在规模级建筑例如殿堂等布局,基本无孤立或单独的建筑,而是整体以建筑群平面分布,这是与欧洲建筑体系最重要的区别。所以中国的古建筑群一般纵横向铺开,占地面积大,建筑格局平缓,建筑空间使用率较低;而欧洲古建筑多为单栋独体,一般为多层,建筑空间有效使用率更高。

故宫的轴线对称平面布局


岱庙轴线平面布局


岳麓书院多轴对称平面布局

在建筑组合模式中,一般是轴线对称或依照地形自由组合。但对于重要性建筑小到几进几出的庭院,大至功能繁杂的殿堂建筑群,如无地形地势限制,则以纵横轴线均衡对称布局的方式为绝对主流,其往往以主体建筑为核心纵深依次铺开,重要等级的建筑坐落于中轴线;建筑进数越多,显示的地位也越高,体量较大的建筑群则普遍采用多轴多进的院落布置。例如故宫的组群布局,书院、寺庙的院落式组合布局等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白马寺规整对称的平面布局

而民居及古典园林的平面布局就比较自由了,多采用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古典园林的布局,依势而行,并不刻意讲究对称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中国的古建筑为什么没有欧洲建筑如教堂般的高大上,而是热衷于追求平面规肃严整的铺开?普遍认为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传统木构材料及木架构力学性能的限制,做不出无柱化的较大空间;二是受人文环境“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宗法礼制严肃的“人间伦理”秩序观所制约。

宫殿式建筑,善于利用轴线对称、超大广阔的院落空间,营造强大的气场和庄严的氛围

不过从另一角度审视,规模级的建筑群通过有序的空间排列组合,强调轴线方向陪衬的手法,借助建筑间广阔的空间结构,营造出强大的气场和威严的气氛,从而表达出博大与恢弘的视觉审美效果。例如明清宫殿、孔庙、历代帝王陵寝等,这也是中国古建营造理念区别于欧洲建筑单体与个性审美的另一特征。


02 艺术造型


简要可概括为屋顶结构的样式和单体建筑的面貌形式,这是建筑总体风格面貌的呈现。从屋顶造型形制可以看出建筑的等级,而单体建筑形式又变化多样。一般人看同类的古建筑可能觉得千篇一律,视觉疲劳,其实千变万化、精彩纷呈。


2.1【屋顶结构样式】

古建屋顶基本形制

关于屋顶的结构样式之前的文章里已单列详细介绍过,这里再作简单归纳:大致可分为八种通用样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盔顶、盝顶,其中庑殿顶和歇山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另外所谓庑殿、歇山顶,历代称谓不同,又称五脊、九脊顶。

第一级:重檐庑殿顶(故宫太和殿)


岱庙天祝殿,也是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


明十三陵祾恩殿,重檐庑殿顶


第二级:重檐歇山顶(故宫天安门)


曲阜孔庙大成殿,重檐歇山顶


第三级:单檐庑殿顶(北京太庙)


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单檐庑殿顶


第四级:单檐歇山顶(昌西陵隆恩殿)


正定隆兴寺天王殿,单檐歇山顶


第五级:悬山顶(山西双林寺)


第六级:硬山顶(民居)


硬山顶,沈阳故宫的金銮殿居然是硬山顶,让人惊讶


此类常见的南方民居,高耸的风火山墙,本质上也是硬山顶


第七级:卷棚顶(颐和园谐趣园)


攒尖顶(故宫中和殿)


攒尖顶(祈年殿)

以上攒尖顶比较特殊,仅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亭、塔等建筑;盔顶、盝顶应用相对少见,例如盝顶多见于金、元时期的建筑。因此,以上三者未列入等级序列中。

盝顶(故宫钦安殿)


盝顶,俯视效果比较奇特怪异


盔顶(岳阳楼)

按照建筑等级顺序为,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而重檐>单檐。所以最终的等级顺序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


2.2【建筑形式】


即通常说的殿、堂、楼、阁、亭、台、轩、榭、舫等,按使用功能和在建筑群中的所处位置来决定其使用的形式。


殿、堂:中国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如太和殿、祈年殿、佛寺大雄宝殿等)。殿,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自汉以后殿成为皇帝起居、朝会、宴乐、祭祀之用的建筑物的通称,而佛寺道观中供奉神佛的建筑物也称之为殿

殿(宫殿)


殿(佛殿)

堂,自汉代以后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宫殿、寺观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为堂,其中堂在宗教建筑中一般指供僧众说法行道的场所。堂与殿的功能定位不一样,地位要低于殿。殿、堂一般位于建筑群中心或中轴线上,以显示其重要的地位。

受封建礼制等级的制约,殿和堂在形式、构造上都有区别。例如唐代规定只有殿才可以用庑殿屋顶、用鸱尾,而堂只能用歇山顶或悬山顶;宋代以后,歇山顶也为宫殿专用,官署、住宅等只能用悬山或硬山屋顶。宋代的《营造法式》,更是详细规定了殿和堂两种不同的结构方式,一直延续至清代的官式建筑。


堂作为府邸、衙署、宅院、园林等主体建筑,一般体量适中、形式多样、结构和装饰相对简洁;而殿的空间尺度较大、结构装饰极为考究,视其为中国古典建筑精华之集大成者。


楼、阁:“重屋为楼、四敞为阁”,即四面皆有门窗通透,才能称之为阁,这是早期区分两者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阁四周有挑出的平台或走道,设有栏杆供人凭眺赏景;此外底部架空为阁,建于高台上为楼。但后期楼与阁外观形制多互为借鉴,并无严格区分。


: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一般不设门窗,只有屋顶没有墙,具有四面迎风、八面玲珑的特点,主要拱人休憩、避雨。其丰富多彩、其婷婷玉立的形象,可使山水增色,多于园林中点景之用。

:早期的台是一种高耸的夯土建筑,在唐代以前为追求高大威严之形制,往往将宫殿筑于台上;而古典园林中的台则是另一种形式,专指厅堂建筑前的露天平台,供纳凉赏月之用,一般称之为月台或露台。

:一面全开敞没有墙壁门窗,仅设窗槛或兼有长廊,以敞朗为特点的建筑物,多用于讲台、观景等。

:早期将建于高台之上的木构建筑称之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而临水或局部或全部建筑于水上的建筑称之为水榭,用以休憩和观赏水景。其特点是在临水边架一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于岸边,上建亭形建筑物,四周柱间设栏杆或美人靠,临水一面特别开敞,多见于园林建筑。

: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北京颐和园的“清晏舫”等。

03 材料与结构


3.1【建筑材料】


中国传统古建普遍采用砖木、石木结构,且多以木结构为主流。中国古建为何发展木结构而不是像欧洲那样以石结构为主流?这点争议较大,但凡“材料决定说”与“技术决定说”出现,定会让人难以接受。专家史学者的解读为:一是中国多高山大川并不缺石材,石质建筑的应用实例也不比欧洲人晚,翻出实物例证有汉石造墓穴与墓祠、石阙等;二是技术有,也不落后。经典的实物例证有隋代的赵州石桥、早期的石造佛塔、石雕华表、石碑、石坊等,总结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欧洲恢弘雄伟的大教堂

从建筑目的、文化取向、建筑理念引申并加以概括:一是西方神权至上,而教堂作为与神“沟通”之场所,需要无限高大与永恒,材料只能依靠石料实现,然而石料建成高大建筑往往动辄百年。而古代中国的建筑目的是“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既然是住人、给神佛遮风挡雨之用,那就不追求恒久远了,另外时间上也耗不起,因此采用木材快捷省时成了首选;二是文化取向不同,中国古代讲究阴阳五行(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 木位于东方,代表的是春天,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所以“土木”适宜建造房屋的说法由此而来;三是解读为西方建筑对石材的偏好,其建筑的原则为“坚固、实用、美观”,所以用石料。而中国古代对建筑营造的观念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而能表达“阴阳和合”理念的只有“土木”材料。

欧洲教堂超大空间结构及氛围的营造

所以分析来看,主要是文化理念的不同,产生了欧洲石构与中国木构为代表的两大建筑流派与体系。


3.2【建筑结构】


从结构上分,抬梁式穿斗式两种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绝对的主流,贯穿始终。此外还有井干式、混合式、干栏式等,相对运用较少。

抬梁式与穿斗式木架构对比示意

抬梁式:特点是上面梁的重量落在下层,上层重量依次落在下层的梁上,层层而起,将屋顶抬起来,又称“叠梁式”。严谨的定义采用建筑史学家刘敦桢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关于抬梁式的注释:“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见下图)。

抬梁式木架构与实物

抬梁式木构架柱子相对少、跨度大,可以营造出开阔的大空间,能较好体现建筑内部恢弘壮丽的气势和氛围。但抬梁式会用大量横梁,且需要大量整根木材作为屋顶的支撑,耗费木材较多。另外由于不构成三角形的架构,整体稳定性略有不足。


穿斗式:同样引用刘敦桢先生的定义:“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它的特点是柱子较细、密,每根柱子上顶一根檩条,柱与柱之间用木串接,连成一个整体,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没有梁(见下图)。

穿斗式木架构与实物

穿斗式用料较少,可以预先拼装成整体屋架然后竖立安装,便于施工,整体结构完整性较好。但它有个致命的缺点:由于采用大量的柱枋相接,导致室内没有贯通的大空间,所以穿斗式无法满足类似于宫殿、寺庙大空间的需求,因此大型重要建筑极少使用。


井干式:井干式构架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垒,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墙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这种结构较为简单,所以容易建造,不过也相对简陋,而且耗费木材,在森林资源覆盖率较高地区或寒冷地区有所应用,如东北林区、西南山区。

井干式木构与实物

干栏式:干栏式木构架是先用柱子在底层做一高台,台上放梁、铺板,再于其上建房子。这种结构的房子高出地面,可以避免地面湿气的侵入,我国西南地区常年潮湿的气候环境中较为常见。后期的干栏式木构架实际上是穿斗的形式,只不过建筑底层架空,不封闭而已。

干栏式木构与实物

混合式:当人们逐渐发现了抬梁式与穿斗式这两种结构各自的优点以后,就出现了将两者相结合使用的房屋,即两头靠山墙处用穿斗式木构架,可以不使用直径大的木料;而中间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就能增加室内使用空间。不过这种混合构架虽然不全部使用大型木料构件,但总体比较耗费木材,与全部使用大型木料的抬梁式效果相同,相对应用较少。

混合式木架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