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
钟鼓楼位于绥远城(新城)内将军衙署东,原城内新城东街、西街、南街、北街之中心。清乾隆二年(1737)筑城时建成,是绥远城最高建筑。1959年,因交通不方便,这座有二百二十年的古建筑被拆除。

钟鼓楼三重五楹砖木建筑,楼巍峨壮观、高大雄伟。钟鼓楼由台基、楼阁组成,高十余丈(32米)。楼呈四方形,台基长、宽各30米楼主体居中。台基底是三层青石条筑,墙体为青砖砌,用朱红色麻刀灰抹平。台基开设东、南、西、北四劵门,劵门高六米,宽四点五米,门边镶嵌汉白玉石条,四门内形成十字形通四街。台基北墙外筑青砖梯阶登台基顶,台基顶四周筑女儿墙,并筑楼阁一座。平台东南角设一红漆油的大木架,木架吊一口生铁铸钟,(称:左钟)每日分早、午、晚敲钟报时。听钟声深沉,浑厚震耳、音传城外。(据说此钟于1959年楼拆钟息,并留有传说)平台西南架一大鼓,(称:右鼓)清制,城内逢初更、五更。有专人擂鼓击钟每日晚擂鼓,为城内兵丁作息号令。入夜,有更夫手持梆子,沿街行走报平安。故有“晨钟暮鼓”一说。(据说此鼓在1950年后不知去向)。
平台上筑楼二层,楼纵横各五楹,明廊回柱,楹梁飞檐銜接巧妙神工鬼斧,栩栩如生的狮子座雕木栏杆绕楼一周。檐下挂一木匾书二字“云梯”,是绥远都统马福祥手迹。三楼外也筑木栏杆绕楼一周,檐下四周每面挂榆木巨匾刻字。东曰“绥德静远”、南曰“帝城云里”、是绥远将军安定提字,西曰“镇鼓惊钟”、北曰“玉宇澄清”,为兵部颁提。楼哥内设玉皇阁,是一木制宫殿式神龕,内坐紫檀木雕玉皇大帝偶像一尊。像高尺余,神龕边置黄色绸缎幔帘,前置供桌一,上有香炉和腊钎。
1950年后,钟鼓楼被有关部门辟为绥远省图书馆。1959年,绥远城钟鼓楼因阻碍交通,用时三个月,夷为平地。钟鼓楼拆除后,以钟鼓楼做为地名和地标一直顺沿到1997年因鼓楼立交桥的修建,被新地名将军衙署替代。

鼓楼立交桥 网络配图侵权删之
鼓楼的传说:相传绥远城之钟鼓楼建成后,需要在台基上安置一口大钟,负责监督造钟的正是绥远城建威将军王昌。这口大钟铸好后,挂在台基上一敲,只听钟音混闷,音不远传。王昌将军便下令工匠限期重新铸造。不久,大钟二次铸好,一敲钟音还是不出里。王昌将军一看着了急,便要拿匠人问罪,铸钟匠人就对王将军说:将军啊,大钟铸好,其音不震城,罪不在我们。听说要想大钟音传数里,须拿十二岁姑娘活祭方可,因我等皆无女儿故无法筑成响亮的大钟。。并讲出明代北京城铸永乐大钟的传说。当年,铸永乐大钟时,钟铸好,因其音不震城,故重铸大钟时,铸钟师傅夜梦女孩祭钟音传数里,便在铸钟时哄女儿来观看铸钟,趁其不备忍痛把闺女推入滚烫的铁水中化入铁水。才筑成大钟,音传数里。王昌将军一听此言,眉头一皱,但是铸钟时间紧迫,于是就命令铸钟师傅重新铸钟。等到浇铸大钟那天,王昌将军把自己心爱的姑娘给穿扮好,就带女儿来看铸钟。 在大钟化成铁水翻滚时,王将军抱着吃冰糖葫芦的女儿来到铸铁炉前,趁姑娘不注意,把闺女推入滚滚的铁水中化为铁水,大钟铸成后,一敲便音震全城。
文曹建成2017年